我认为,从〃身边的实物开始〃是教孩子学习说话和掌握词汇的最好方法。
在儿子稍大一点以后,我和他母亲就抱着他教他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及其各部分等所有能引起儿子注意的实物名称。总之看到什么就教什么,也教他动词和形容词等,使他的词汇渐渐丰富起来。
几乎每天晚饭后我们的都要带儿子出去散步。从家里到村口的教堂,一路上我看到什么讲什么,有意地叫儿子注意:高高的树、矮矮的草丛,飞动的鸟儿,粗粗的木棚栏,路灯,楼房,马车,各种花草,各种人,还有忙碌的小蚂蚁……儿子被逗引得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一出门就指这儿看那儿,吩呀不休,说话也进步多了。
当儿子稍微能听懂话时,我和他母亲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在我们看来,对于幼儿,没有比对他讲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一个一无所知的世界。所以应该尽早就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越早越好。为了培养儿子对这个世界的亲和力,最好的做法当然就是讲故事了。讲故事还可以锻炼儿子的记忆力、启发想像、扩展知识。传授知识、死死板板地教,儿子不易记住。用讲故事的形式教,儿子就喜欢听,并且容易记住。所以,教育孩子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除了给儿子讲故事,我还选择好书,清晰而又绘慢地读给孩子听。我在这方面给诸位的建议是,给孩子读圣经。圣经是举世无双的,大家都公认,像这样的名著实在罕见,所以把它读给孩子听是最好不过的了。由父母清晰地读给孩子听,这是教教育学好语言的最佳方法。此外,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还有,讲故事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应该要他复述。如果不让孩子重复,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在儿子还不会说话时,他母亲就给他讲希腊、罗马、北欧各国的神话和传说。等他会说话以后,母子两人就表演这些神话。我们向儿子讲述圣经故事时,有的还用戏剧的形式演出。
这样不断地进行生动的教育,终于有了成果。儿子到五、六岁时就能毫不费地记住三万多个词汇,这即便对于一个15岁左右的孩子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我还反对教给孩子不完整的话和方言。
有些父母教孩子〃咂咂〃(茹房)、〃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词汇。我对这种做法感到遗憾和气愤。因为这些语言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害无益。诚然,孩子学不完整的话和方言会更容易一些,因此许多父母也就认为孩子的语言从这些半截子话学起并无大碍,但是我经过试验发现,孩子在两岁左右时,如能缓慢、清晰地教他说正式的语言,一般来说孩子都可以发出音来。
如果儿子本来可以学会的东西,我都故意不教给他,这在教育上就是极其愚蠢的了。正如雷马克所说的那样,一个东西如果不使用,就难以评价它的作用,同样,如果不教给孩子他们本来能够学会的东西,那么,他们的那种潜在能力也就得不到发展。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事实上,对幼儿来说,单会说〃汪〃或〃丫〃等词汇虽然相对要容易一些,但这也同样会给他们造成负担。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来说,完整规范的语言是他们迟早要学的语言而那些半截子语言却是他们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让孩子学两套语言,势必给孩子造成双重负担,世上确实再没有比这更不经济的事了。孩子本来可以用那些白白浪费掉的精力去学习一些其他知识的,但他们在这种错误的教育下,只得付出如此宝贵的光了。因此,做父母的,绝不应当教给孩子一些不完整的话,以免浪费时间。
也许有人说,教给孩子说这种话非常有趣,但你们是否想过让孩子付了如此高昂的代价是否值得?教给孩子不规范的语言的害处还不止于此。社会上有许多孩子,甚至到了十四、五岁(甚至已长大成人),有的话还发音不清楚,这就是父母教育不当的结果。在今天的学校里,教员为纠正学生的这些发音毛病所付的消极劳动,往往比他们用于积极劳动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实在可悲。不用请教心理学家,就连任何一个普通人都知道,教师用在纠正学生已经养成的毛病上所花的时间比起教他们新的知识所花的时间还要多。
但是,社会上竟有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孩子发出的错音、说出的错话为乐。他们不仅不去帮助孩子纠正,反而将错就错,随声附和,这是大错而特错的。因为这样将使孩子永远无法发觉自己的毛病,以至习惯成自然,难以纠正。
能正确运用语言意味着能正确地思考。如果让孩子从小就使用似是而非的语言,那么孩子的大脑就难以训练好。
我从儿子出生时起,就尽可能地对他说准确而漂亮的德语。在向他灌输语言时,我认为俗语也很重要。因为有的意思,不用俗语就不能表达得很完美。我们的思想在发展着,新观念也在不断地产生着,表现这些新观念的俗语也必然增加,所以排斥俗语就会落后于时代。
然而,我绝对不教给儿子不完整的话。这种完整的语言教育从一开始就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儿子还不到一岁时,有位朋友对他说:〃
喜欢婴儿教育---卡尔威特的教育请大家收藏:(m.dmbook6.com),腐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