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都蓝可汗联合西突厥的达头可汗进攻染干,染干兵弱势微,一败再败,渐渐有了归附隋朝的打算,但又担心自己是败军之将,杨坚会瞧不起自己,于是一直没有什么动作。这一头在犹豫,另一头杨坚听闻染干已有归附之意,马上派长孙晟展开外交工作。长孙晟派士兵点燃烽火,让染干以为达头大兵将至,惊惧不已,遂趁机带染干入朝,隋文帝杨坚封染干为意粒珍豆启人可汗(简称启民可汗)。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都蓝可汗被部下刺杀,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与隋开战,被长孙晟和史万岁击败。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长孙晟再次上表,借赤气袭来,洒血之兆之名,请求联合启民可汗,挥师北伐。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长孙晟与大将军梁默击败敌将阿勿思力俟斤,转战六十余里,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同时,长孙晟让启民可汗派使者前往达头可汗各部包括北方的铁勒处游说,战事持续到仁寿三年(公元603年),铁勒、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僕骨等十余个部族全部归降,达头可汗众叛亲离,败逃吐谷浑。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帮助下,重领东突厥,成为大可汗。需要注意的是,达头可汗的败退并不意味着西突厥被吞并,西突厥彼时尚有新立的阿史那达漫即泥撅处罗可汗所领。从上面这段突厥的小史中我们可以看到,隋朝对启民可汗是有恩的,既然启民可汗是由隋朝所扶持,那么隋炀帝显然就有了前来视察的必要。按照《隋书·长孙晟传》的说法,炀帝巡游塞北的目的就是“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隋炀帝杨广驾发漠北,向榆林进发。笔者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那个时候的榆林和现在陕西省榆林市位置并不重合,其位置更接近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隋炀帝一行大张旗鼓,车驾绵延,他担心启民可汗怀疑这是一场军事侵略,为避免误会,隋炀帝派长孙晟与启民可汗先行接洽。长孙晟与启民可汗算是老朋友了,他先前往“称述帝意”,启民可汗必然不会怀疑。长孙晟明白隋炀帝此行的目的,所以他决定先把启民可汗的地位压低。两人相见,长孙晟望着启民可汗牙帐周围的草地,又在半空中嗅了嗅鼻子,转身对启民可汗讲:“贵国的草闻上去可真香啊!”启民可汗一愣,心想我在这里生活了这么久都没发现草香,他怎么一来就说草香?于是启民可汗也在半空嗅了嗅鼻子,说:“您说草香,但是我没闻到啊。”长孙晟哈哈大笑:“天子巡幸所到之处,诸侯都要亲自清理门户、整修道路,以此表达对天子的尊重,您这大帐外面没有道路,我还以为您是铺的香草呢!”启民可汗一听就明白了,他知道长孙晟说得这是反语,于是立刻亲自拔刀,把杂草全部砍掉,还对长孙晟说:
奴罪过。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恩泽而教导之。将军之惠,奴之幸也。
启民可汗的姿态一放低,他账下的各个部族的酋长也赶紧效仿,帮忙清除杂草。砍完草,启民可汗赶紧举全国之力,从榆林北边到自己的牙帐,再从自己的牙帐到蓟县(今属北京市),修建了一条长达三千里、宽百余步的御道,供隋炀帝巡行使用。我们客观来看这件事,其实做得并不光彩。长孙晟为压低突厥的姿态,突出隋朝的国威,拐弯抹角地告诉启民可汗应该除草、修御道,这对突厥的国力是一个不小的损耗。要知道突厥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而修御道无疑是对当地的生态是一种破坏。
有了长孙晟的做的准备工作,隋炀帝和启民可汗终于正式见面了。不过这次会面双方显然不是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进行平等的交流。启民可汗为了博取隋炀帝的信任,派了自己的儿子和侄子先与隋炀帝见面,“五月丁巳,突厥启民可汗遣子拓特勤来朝。……丙寅,启民可汗遣其兄子毗黎伽特勤来朝。”随后,启民可汗要求“请自入塞,奉迎舆驾。”按照《资治通鉴》的**叫:“丁酉,启民及义成公主来朝行宫。”可见突厥人在隋炀帝面前一直把姿态压得很低,但即便如此,隋炀帝还是不放心自己的安全。有一天,隋炀帝要往河边观赏渔猎,顺便宴请百官。这属于他在西巡期间规模比较大的一次集体活动,所以下属们就开始为炀帝的安全担忧了。《隋书·周法尚传》记载,当时的内史令元寿对隋炀帝说:
汉武出塞,旌旗千里。今御营之外,请分为二十四军,日别遣一军发,相去三十里,旗帜相望,钲鼓相闻,首尾连注,千里不绝,此亦出师之盛者也。
元寿建议隋炀帝把排场搞得再大一些,军队分为二十四支,一天派
喜欢隋唐我来了请大家收藏:(m.dmbook6.com),腐文网更新速度最快。